近日,全球温室气体核算框架的主要制定机构GHG Protocol在其官网发布了两份重要的修订草案,并启动公众咨询。
这两份文件分别是对现行《范围2技术导则》(2015年版)的更新,以及拟新发布的《电力系统后果性排放影响评估》。公众咨询期从2025年10月20日持续至12月19日,相关方可通过官网提交意见。
一、为何更新范围2核算框架?
范围2排放指企业因外购电力、蒸汽、供热和制冷等能源而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通常占企业可控排放的很大比例。
随着能源系统的快速转型和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现行的范围2核算方法已难以全面反映企业行为对电力系统脱碳的实际贡献。
因此,GHG Protocol此次更新旨在解决现有规则下可能存在的“漂绿”和重复计算问题,确保企业的绿电采购行为能更真实地反映其对电网脱碳的贡献。
二、《范围2技术导则》的关键变化
本次修订草案对范围二的核算方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核算边界重塑
定义更新:草案明确提出,计入范围二的电力必须来自与企业处于同一电力系统边界内、且物理上可传输至企业用能端的发电机组。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随意购买地理位置遥远的绿证来抵消本地的排放。
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草案提议将中国划分为八个独立的市场边界(内蒙古电网、国家电网六大区域电网、南方电网)。若该条款生效,企业将只能使用其所在区域电网内的可再生能源合同工具(如绿证、绿电交易)进行范围二核算,跨区域采购将不再被认可。
核算方法趋严
市场法:草案对使用能源属性证书(EACs,如绿证)、购电协议(PPA)等合同工具的企业提出了“小时级匹配”的强制要求。即证书或合同所代表的电力生产时间,必须与企业的实际用电时间在同一小时内匹配。若无法提供小时级数据,则需通过发电曲线进行估算。这一变化将大幅提升企业绿电采购和数据管理的精细度。
位置法:草案为排放因子的选择设定了新的优先级。在地理上,本地(如省级)因子优先于全国因子;在类型上,优先使用基于消费侧的排放因子,而非传统的发电侧因子,以更准确地反映输配到用户端的电力结构。
豁免条款:针对中小企业,草案拟设置豁免要求,具体标准可能与用电量规模(如5GWh、10GWh或50GWh)相关。
剩余组合因子规则更新
草案规定,如果一个地区未发布官方的“剩余组合排放因子”(即扣除了所有已声明的绿电消费后的电网平均排放因子),那么企业未被特定合同覆盖的电力消费部分,必须采用基于化石燃料的排放因子进行计算。这将取代现行“沿用电网平均因子”的做法,对未能有效采购绿电的企业而言,其报告的范围二排放量可能会显著增加。
三、《电力系统后果性排放影响评估》的新增内容
该文件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企业的能源采购行为是否真正推动了整个电力系统的减排?未来的核算体系将形成两大支柱:
范围二核算:用于“归因”,即确定企业应为自身消耗的电力承担多少排放责任,主要用于合规披露。
后果性评估:用于评估“成效”,即通过引入“边际排放率”等概念,衡量企业的绿电投资或采购行为对电网产生的边际减排贡献。该结果不用于抵消,而是作为企业推动能源转型的补充证明。
四、对行业的潜在影响
核算复杂性增加:新增的时间匹配和地理边界要求将显著提高企业范围2排放核算的技术门槛,尤其是对跨区域采购绿电的企业。
中小企业的合规压力:尽管草案拟设置豁免条款,但具体标准尚未明确,部分中小企业可能仍面临较高的合规成本。
市场规则的调整:中国区域市场边界的划分可能对国内绿电交易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企业需重新评估其绿电采购策略。
推动减排成效透明化:新增的后果性评估方法为企业提供了展示减排贡献的新工具,有助于增强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减排承诺的信任。
五、合规建议
提前评估影响:企业应尽快梳理现有的范围2核算流程,评估新规则对其排放披露和绿电采购的影响。
优化数据管理:加强用电数据的时间和地理精度管理,以满足新的核算要求。
参与公众咨询:企业可通过GHG Protocol官网提交意见,尤其是针对区域边界划分等可能影响较大的条款。
六、总结与展望
GHG Protocol此次更新草案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全球碳核算标准正朝着更严格、更透明、更贴近物理现实的方向发展。
从简单的证书购买转向强调“时空匹配”的绿电消费,将是企业实现真实、可信的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相关标准的最终版本预计将在咨询结束后发布。
由于GHG Protocol是RE100、SBTi等国际倡议的技术基石,其规则的变动将引发连锁反应。瑞欧科技强烈建议相关企业密切关注进展,提前规划,将合规挑战转化为提升自身可持续竞争力的机遇。
来源:瑞欧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