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从出口担当变身内销主力
日期:2017-09-04 作者: 浏览:289次

      作为世界茶叶原产地,中国茶叶辉煌的历史不用赘言,自古以来,茶叶与丝绸、瓷器并为中国三大出口商品。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大纲中曾说“惟中国茶之品质仍非其它各国所能及”、“最良之茶,惟可自产茶之母国即宁国得之”。

  为了让中国良茶行销海外,为新中国更好地出口创汇,1949年11月,中国茶叶公司成立。此后,中茶走过的路既是整个中国茶叶市场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茶叶市场新发展的探索和引领:外贸业务萎缩,转型国内业务;分散、传统的销售式微,开发多渠道、多品牌、多系列获生机;线下门店不能吸引主流消费者,加码线上消费场景体验……这个拥有新中国最悠久的商标之一,同时也是第一批“中华老字号”的老树,在不断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的调整、创新下再逢春。

  老树发新芽

  戚强是中茶生活(北京)茶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所掌舵的这家中茶子公司的主要职能是负责中茶线下连锁零售门店拓展,线上创新业务拓展,门店专属产品的研发、采购及销售。这几块业务可以说是中茶自2000年以来,转型升级最显著、创新实践最突出的代表。

  “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以外贸出口为主营业务的中茶业务量不断下降,这也成为一个节点。自2000年起,中茶领导班子认识到中茶要继续发展,必须从主抓外贸出口的业务模式转型到培育国内品牌的发展模式。”戚强说,方向既定,中茶凭借优良的根基和独有的能力——拥有中国六大茶类的种植基地,可以生产、加工多种品类的茶叶,同时销售布局遍布全国,中茶在国内市场重获新生。很快,中茶国内品牌业务迅速提升,时至今日,中茶国内品牌业务与外贸出口业务的占比约为8:2。

  在戚强看来,在中茶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经营业绩一直稳步提升,主要原因是中茶顺应时势,分析变化,调整自身,动作不断,正如对外贸形势下滑时业务主线的调整,也如2013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中茶对产品线的革新。

  “2013年以前,茶叶市场的消费特点多以送礼消费为主,线下门店业务的支撑也多是依靠团购,客户多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戚强说,2013年吹起的政策清风促使茶企必须因势利导,转型求生。“为此,中茶调整产品结构,砍掉了60%的高价位产品,以适合老百姓消费的民生商品、伴手礼代替。同时,精细产品划分,丰富产品组合,如六大茶类,每一类都按照原料产区、产品等级、加工工艺、包装定位等提供更多消费选择,无论是自饮、送礼还是收藏,都有相应产品陈列。”

  整合全渠道

  零售业公认的革命有三次:百货商店、连锁商店和超级市场。如今消费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智能技术将驱动零售业发生第四次零售革命,它是建立在互联网电商基础上、又超越互联网的一次革命,它将把人类带入智能商业时代。

  在第四次零售革命来临之际,中茶借助电商升级转型带来的成效尤为突出。精细化的产品一般会让企业适应更多消费层级,吸引来更多的消费者,中茶也有所获益,但它更认识到拓展渠道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冲击传统零售的当口。“中茶的电商业务始于2011年,真正重视是在2015年,我们把原来淹没在其他业务部门中的电商业务单独划分出来成立一个部门,配给人才,赋予资源。2017年中茶的电商业务量相比2014年增长了六倍。”戚强介绍道。

  针对电商业务的发展,因为是不同的渠道,面对的消费群体、需求不同,中茶为电商渠道设计了专属产品,更小巧、包装更现代,产品组合、销售定价也都有更针对性的设计,未来还会为电商渠道推出独立的品牌。同时,中茶还与第三方平台加强合作,如中茶借力京东四通八达的物流体系和京腾计划的丰富推广资源,进一步拓展电商业务。在京东“双十一”的全方位资源支持下,2016年11月,中茶在京东平台的销售额在自营茗茶类目排名第二,普洱茶类目排名第一,当月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00%。

  电商业务蒸蒸日上的同时,线下1000多家门店仍是中茶宝贵的财富。中茶不仅希望形成线上导流、线下展示这种简单的融合,为传统零售基因注入全渠道整合的第四次零售革命基因是中茶下一步的目标。

  “我们正在规划新零售门店,这也是中茶未来线下门店发展的方向。”戚强介绍说,对茶企门店的传统陈列、传统体验、传统服务说“不”,中茶新零售门店将跨界借鉴宜家、无印良品等体验销售的门店范例,在场景设计、服务体验、产品陈列等方面进行模式创新,并提供多种移动支付、线上消费线下提货等服务,打造真正的智慧门店。(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

安徽省进出口商会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省进出口商会)”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日内与商会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如未与安徽省进出口商会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联系方式:

电话0551-62622500/0551-62622158 

邮箱shhybⓐacci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