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超14亿人口的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高人口基数及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医疗资源有较高需求,但当地基础设施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这为中非医药合作提供了长期增长动能。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出海非洲:医药卫生产品创新与本土化生产论坛”上,与会的中外代表指出,把握非洲医药产业发展机遇,需顺应非洲医药卫生产品的采购需求,积极推进中非医药产供链合作。
上海医药集团在苏丹、人福药业在马里、东阳光在阿尔及利亚……不少中国医药企业已在非洲投建生产基地,为提升当地医药工业发展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茂春指出,当前,非洲国家为推动本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围绕税收减免、土地使用、财政补贴、工业园区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资医药企业积极开展本地化生产等项目合作。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为助力提升非洲的药品本地化生产能力,中国医药企业投资非洲药品、疫苗等生产项目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医保商会作为中非合作论坛医药卫生领域后续举措参与落实单位之一,积极开展中非医药健康服务平台建设,在政策协调、信息共享、课题研究、会议举办、团组交流及项目落地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商会愿意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加强协作,助力中非医药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非洲医药产业发展潜力看好,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医保商会对外合作部副主任张小会表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非医药合作仍将面临非洲营商环境区域显著分化、相关软硬件配套薄弱、国际竞争激烈等多重挑战,需要中非双方及相关国际合作伙伴在政策协调、基础配套、标准准入、人员交流和项目对接等方面凝聚合力,在更高层次和更多维度制定实施更多务实政策。随着中非合作论坛医药合作后续举措的不断落地,中非将在医药贸易投融资、医疗发展援助、监管协作交流、供应链建设、国际公共采购等领域开展更多务实合作,更大力度推动非洲医药供应链的发展。
克林顿健康发展组织传染病项目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大卫·里平表示,中国医药企业可通过新药研发、仿制药开发、区域生产等关键路径,更深度地参与全球医药健康合作,推动更多优质产品进入非洲等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比如,可重点关注艾滋病、疟疾等特定疾病的有效药物与治疗方案的研发,以及长效药物递送系统和儿童适宜剂型的研发及应用。仿制药开发在关注研发阶段市场情况的同时,要重点判断产品上市时的市场形势,综合评估市场运行机制、产品需求预期和供应商能力等各方因素。在区域生产方面,中企可顺应非盟及其成员国积极推进药品本地化生产的趋势,通过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深度参与相关合作。
结合既往项目实践经验,克林顿健康发展组织全球市场及中国项目主任谢宏表示,提升医疗卫生产品的可及性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好地平衡产品成本与定价;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强化政府部门、私营企业、资金提供方、非政府组织等合作伙伴协作,形成风险共担、责任共履的合作模式。
加强中低收入国家卫生产品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协力。从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到企业技术转移,从需求评估到产品定位,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对于有意在非开展医药本地化生产的中国企业,公共卫生副教授韦晓宇提示,在项目准备阶段,应侧重全面的形势分析,明确长远发展目标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在项目实施阶段,应重点关注产品的监管准入适配、本地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以及适应当地文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并通过积极对接国际卫生组织和合作机构,更好拓展全球合作。(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