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经济领域推出的重大政策举措都将形成外溢效应,给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带来影响。尤其是在疫情仍然蔓延、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当下,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例如,最近我国提出的“东数西算”工程就在国内外媒体上引发持续的讨论。因此,我们在研究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如何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应该尽早研究其对世界数字经济格局的影响,以及其可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的变化。
毋庸置疑,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红利转化为“一带一路”数字红利的空间巨大。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同比名义增长9.7%,而2005年这项指标仅为的14.2%。据预测,到2023年我国51.3%的GDP将与数字经济直接或间接产出相关,这意味着,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关键力量。在“一带一路”建设领域更是如此,我国数字经济企业在“一带一路”不断加大布局,跨境电商成为引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我国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必将对“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形成深远影响。
一是进一步赋能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数据要素流动。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西部地区积极行动,以各种形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无论是中欧班列等开放大通道建设,还是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建设,使得我国远离海洋的西部地区已逐渐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加之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建立健全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推动各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鼓励不同区域之间科技信息交流互动,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加大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力度。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权利保护、跨境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深入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这也就是说,在数字化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推进“东数西算”工程,不仅可以更好利用西部地区的气候、能源、土地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还可以为西部地区带来发展数字经济所需的人才、资金,打通国内国际市场要素流动的堵点、痛点,以便西部地区具有更加开放、更加新潮的经济发展理念,形成数字经济相关产业集群,并与当地实体经济相结合,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赋能,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动力。
二是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基础设施。经过这些年的建设,“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广受全球欢迎的公共产品,也形成了庞大的开放网络。在这一张巨大的网络上,看得见的是中欧班列、货轮、飞机以及这些运输工具上装载的各种货物,看不见的是大量流转的资金、技术、服务和无时不在更新的数据。数据流动支撑了商品、服务、资本、物流等全球化活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数字贸易也正在超越传统贸易成为国际贸易新引擎。这意味着处理好这些数据将为经济活动赋能,促进经济更好发展。有研究显示,2009年至2018年,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度高达10.1%,预计2025年,数据跨境流动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有望突破11万亿美元。
正像货物需要转运仓储、加工的地点一样,大量的数据也需要存储、处理的地点。“东数西算”工程可以满足这些需求。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可以立足“一带一路”建设所获得的巨大网络优势,提升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从而把大量数据转化为可挖掘的富矿,把数据处理能力转化为新的竞争发展优势,将西部地区打造为“数字丝绸之路”的“服务器”,不断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走深走实。
三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树立发展样板。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让他们看到新的希望。有专家测算称,在算力方面每投入1元,大约可以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回报达4元。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发展数字经济,一方面需要发展理念、发展逻辑的变化,即发展理念由过去单一的竞争转变为较为多元的竞争与合作,发展逻辑也应从“零和博弈”转变为“开放链接”;另一方面,发展数字经济除了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需要人才、资金、技术等各方面要素。
“东数西算”工程则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样本,况且其中一些国家在气候、能源、土地方面的禀赋与我国西部地区相似,对这些国家如何发展数字经济,缩小“数字鸿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可主动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在助力其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的同时,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
当前,“数字丝绸之路”正成为推动新型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我国应在着力推动“东数西算”工程,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数字基础设施对接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数字经济的规则建设和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维护多边体制,为构建“一带一路”数字治理规则框架而努力,从而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格局贡献新的力量。(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