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机制力量”
日期:2024-08-01 作者: 浏览:256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并聚焦多领域提出工作要求。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在全球化遭遇逆风、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的背景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成为推动全球发展、促进互联互通、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关键力量之一,全会为新形势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水平迈进指明了方向。

如何完善相关机制?

在共建“一带一路”已推进十余年,在多个领域开出繁花、结下硕果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表述引发了各界高度关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逯新红认为,面对新阶段新要求,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确保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显得尤为重要,应从多个维度进行完善。她在署名文章中写到,应深化规则标准对接机制,构建更加畅通高效的互联互通合作机制,深化贸易投资合作机制,完善绿色、数字、创新发展机制,夯实民心相通机制,强化廉洁合作机制,完善国际合作机制,建立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机制。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此前亦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中央政府的推动和政策优惠,要建立一套常态化机制来维护其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处于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关系维度交织而成的国际性网络之中,蕴含着多样的、不确定、不可预测和互相关联的风险,因此亟须加强市场、规则、标准方面的‘软联通’,创新和完善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经贸规则。这可以从官方合作机制、半官方合作机制和民间合作机制三个层次着手构建。”

哪些领域可再发力?

《决定》提出,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同共建国家成立了一系列专业领域多边对话国际合作平台,涵盖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税收、金融、税务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合作平台建设。

刘英举例称,绿色发展方面,共建“一带一路”以绿色为底色,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促进了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数字丝绸之路”加速发展,丝路电商规模水平快速提升;金融方面,联合多国共同发布《“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等;税收合作方面,同共建国家签署了100多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建立了“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一带一路”税收合作长效机制更加成熟。

逯新红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绿色、数字、创新发展机制。包括强化绿色机制基石,在项目规划实施中推广绿色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应用,构建国际认可的绿色标准体系;加强5G、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构建数据共享与保护机制以确保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与合规,同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立跨国科研平台和创新生态系统,为共建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多元化提供强大支撑。

《决定》提出,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形式也更加多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魏浩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只有建设一个全方位的“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才能更加有效地扩大货物和服务贸易发展,推动企业合作,形成产业集聚,推进区域协同,营造“一带一路”良好发展环境。

魏浩认为,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继续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此外,需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和“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决定》提出,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盘古智库顾问、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包含基建、产业链等大型项目,还有许多诸如鲁班工坊、菌草种植等“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涵盖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这些‘小而美’项目投入资金规模不大,但见效较快,促进了中国与共建国家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解决全球发展挑战所提出的方案,倡导一个更加活跃、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魏浩表示,未来要按照《决定》部署,继续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促进中国和共建伙伴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在市场、资本、技术等领域促成高水平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来源:国际商报

安徽省进出口商会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省进出口商会)”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日内与商会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如未与安徽省进出口商会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联系方式:

电话0551-62622500/0551-62622158 

邮箱shhybⓐacci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