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1月1日起,加纳对进口电动汽车在8年内免征关税。加纳财政部长肯·奥福里·阿塔表示,为公共交通设计的电动汽车以及注册电动汽车组装公司进口的半散装和全散装车辆也将免征进口关税8年。这一豁免旨在加速该国电动汽车的使用,并鼓励电动汽车在国内制造和组装。目前,多个非洲国家已经取消或降低了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和税收,包括佛得角、埃塞俄比亚、毛里求斯、卢旺达、塞舌尔、多哥、突尼斯和赞比亚。
该措施是加纳政府预算中税收减免措施的一部分。加纳政府还将对农业机械、电子设备、制药原材料、医疗耗材以及用于国内生产卫生巾的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
加纳的电动汽车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多项政府举措正在讨论中,包括开发充电基础设施以及将电动汽车引入加纳税收优惠政策。下面对加纳汽车监管和技术标准进行简要介绍:
一、监管机构
加纳标准局(GSA)是负责在该国制定、发布和推广标准的政府机构。它通过标准化、计量和合格评定活动来做到这一点。此外GSA也开展测试、检查和认证等活动来保障加纳国内的产品或商品和服务质量。
GSA下属工程建设及基础标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汽车、电工产品、机械工程、电信等标准。
二、限制和注册
加纳汽车政策将二手车定义为以前登记过的车辆,里程表读数超过5000公里。2019年之前,加纳对进口二手车没有任何限制。如果车辆使用年限超过十年,则需额外缴纳成本、保险和运费(到岸价格)5%至100%的税款。2020年10月,加纳开始实施2020年新海关修正案,禁止进口所有使用年限超过十年的二手车。该法案还禁止进口任何车龄的报废车辆以及以及欧II标准的新车。
2022年4月,加纳向WTO通报了二手车的新技术要求。加纳二手车标准GS 4510:2022规定了具体的车辆安全检查和排放要求等要求。此外,除了自制造之日起车龄超过10年的车辆不允许进入加纳之外,严重损坏的报废车辆、原产右舵车辆以及没有公里/小时读数的车辆也被禁止。所有出口到加纳的二手车都需要有效的合格证书,这些证书可以从经批准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或通过加纳经过培训和许可的二手车经销商获得。
2022年11月中旬,加纳宣布,这些新要求将于2023年1月1日生效。然而,由于加纳标准局(GSA)未公布经批准的检验机构和经许可的二手车经销商及其联系方式的清单。加纳随后通知世贸组织,生效日期推迟到2023年7月。同时,GSA宣布,所有新车的进口商和装配商都需要向GSA注册,并确保进口或组装的车型经过GSA认证,符合加纳M1类(乘用车和SUV)、M2类(小型客车)和N1类(皮卡和货车)新车的相关标准。
三、汽车相关部分标准题录
四、市场机遇
1、二手车和新车出口:加纳国内汽车近70%是进口的,其中大部分是二手车。进口市场包括进口和在二级市场上销售的混合动力汽车。随着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大,电动汽车二级市场可能会在加纳找到一席之地。
2、向国内装配商和制造商供应零件、电池或完全拆卸(CKD)套件。加纳长期以来一直是内燃机车辆CKD的进口国。据报道,其国内汽车装配公司Kantanka正计划进口中国CKD用于电动汽车装配。
3、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目前,加纳除了主要商场等中心位置外,充电站很少。2020年只有三个由光伏系统供电的电动汽车充电站。2022年9月,道达尔能源公司在阿克拉的一个加油站推出了第一个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加纳当地公司与国家电力公用事业公司加纳电力公司达成协议,在加纳各地安装电动汽车充电站,并将在该项目第一阶段在加纳南部安装共200个充电器。加油站提供和安装充电点、销售和安装家用充电系统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4、向拥有内燃机汽车的消费者提供电动汽车改装套件。
五、主要挑战
1、车辆成本和电池更换成本偏高:加纳车辆成本往往令消费者望而却步,目前经销商只提供一年期付款计划,但商业贷款利率高达40%。增值税和其他费用、车辆税以及电动汽车无差别的统一关税代码导致进口成本高昂。加纳政府激励市场消费电动汽车的措施力度不足。
2、充电基础设施缺乏,加纳需要对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并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采取行动。
3、电价很高并且不断上涨,加纳电力公司 (ECG)去年宣布自2023年2 月起将电价增加30%。
4、能够维修车辆的合格经销商和车辆维修店短缺。
5、车辆操作、保养、维修、充电等消费者售后服务有待推进。
六、总结
随着加纳基础设施的发展和进一步开放以及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持,其电动汽车市场将有很大的市场前景。有意愿的出口商们需要注重出口车质量。中国的新能源电车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加纳汽车市场来说,出口商需要推进完善海外服务体系,强化出口配套服务能力,包括出现故障修理等,并充分考虑当地政府充电设施等布置。在技术标准方面,加纳市场准入体系不算复杂,技术要求不是特别高。我国车企在进入该市场时,需要关注监管机构,重点了解相关标准,并完成GSA认证,保证合规。
来源:南亚标准研究暨成都技术贸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