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资保持强劲吸引力
日期:2022-02-17 作者: 浏览:256次

今年以来,外资持续看好中国,我国对外资保持强劲吸引力。商务部最新发布的外资数据显示,2022年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22.8亿元,同比增长11.6%。根据数据,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3亿元,同比增长12.2%。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6.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2%,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4.6%。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外企加大在华布局

有关专家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疫情防控成效良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产业链供应链完善、一系列稳外资政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成效的持续彰显,都对我国吸引和扩大利用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月1日,新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正式实施,其中包括汽车等领域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为外资创造更加开放、透明的投资环境。同时,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外商投资。上海从3月1日起大幅简化外资项目核准材料,明确保障外国投资者和外资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北京提出25条措施,提高投资便利化,加强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吸引着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落地等。

据悉,上海53个外资项目近日集中签约,投资总额54.4亿美元。此次签约项目中,有37个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时尚消费品等重点发展产业,投资额达35.2亿美元。例如,先尼科控股有限公司投资1亿美元在奉贤建设区域总部,将打造平板显示用彩色滤光片核心材料及配套中间体生产中心,补全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内循环链条;再鼎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增资1亿美元用于研发中心升级;卡尔蔡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增强光学系统、工业测量仪器和医疗设备领域的研发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治衡告诉记者,一方面,我国疫情防控良好,经济率先从疫情冲击中恢复发展,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产业、医疗行业等行业发展方兴未艾,这些是带动我国经济产业全面升级的关键,通过引入外资将为其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我国这些高技术行业具有巨大的升值潜力,具备高质量的资产特质,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会带来高额的回报率,外资也更具有配置的意愿。

德国阿吉斯装备制造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长张毅表示,公司在“北上广”的三个装备制造项目暨金属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同时,拟与战略投资方一道,增加在成都和兰州的示范基地,引入德国环保装备制造技术和无废化处理设备,为中国构建“无废城市”和实施“双碳”目标提供具体解决方案。

金融业持续开放

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网站发布今年1月份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简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07万亿元,较上月末增持约700亿元,这是境外机构连续第10个月增持境内债券。1月份,新增6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1月末,共有1021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508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734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21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业内人士称,境外机构踊跃进入中国债市,显示出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显著提升,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金融持续扩大开放的信心。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开放措施,金融业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彻底取消,展业范围也大幅放宽;企业征信、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均已给予外资国民待遇;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扩大,会计、税收、交易等配套制度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告诉记者,金融行业开放降低了资本流动门槛,促进了境外资金能够更快地进入中国。而且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格局里发展潜力大,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资本有着高度的流动性,资本天性促使其流到中国。

相关专家称,为了更好地扩大金融业开放,打造吸引外资热土。未来,要主动对标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标准,推动形成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更高水平金融开放。优化外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要求,完善金融机构母子公司跨境往来规则。优化外资参与境内金融市场的渠道和方式。

考虑到去年吸收外资的高基数以及全球疫情反复等不确定因素,今年我国吸收外资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看来,要更好地稳外资,就要在稳存量基础上扩展增量,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鼓励外资在补短板强弱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加大投入,提质增效,带动供应链和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随着稳外资等政策逐步落地见效,以及我国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更多投资新机遇的涌现,业界普遍对2022年中国吸引外资增速持乐观预期。(来源:中国贸易报)

 

安徽省进出口商会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省进出口商会)”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日内与商会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如未与安徽省进出口商会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联系方式:

电话0551-62622500/0551-62622158 

邮箱shhybⓐacci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