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中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9)》,这是我国首次编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专业报告。
报告显示,2019年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开局良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1月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设立地方商标受理窗口、专利代办处等方式,拓展申请渠道;优化网上申请服务,提升电子申请比例;持续优化流程,精简业务办理程序,业务办理便利化程度日益提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大幅压缩审查周期,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服务需要。
在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全国有42个副省级以上省市设立了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占比达到91%;70个地级市设立了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占比达到21%左右。联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完成17家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授牌运行;联合教育部认定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23家;积极发挥120家专利文献服务网点的作用,为创新主体提供便捷、优质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
在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工作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一是加强文献资源保障。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拥有国内外专利文献资源总量达到1.3亿件,涉及113个国家、组织和地区。二是推进基础信息采集加工标准化,制订发布《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数据规范(试行)》。三是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目前提供免费下载的中外专利数据资源增加到34种,注册用户超过1.5万,累计下载量478T;可免费下载的商标数据增加到4000万件,累计下载量271T。四是着力提升创新主体信息利用能力。2019年共举办69期线上公益互动课程,国内外社会公众参加约5万人次。(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