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促进综合保税区升级,打造高水平开放新平台,决定推出便利化改革措施,提出了便利企业内销、促进研发创新、推进物流便利化、培育新业态、支持综合保税区率先推广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等五方面措施。
综合保税区
在开放中作用明显
综合保税区是除了自贸试验区之外,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综合保税区对集聚出口导向型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税收和创造就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告诉《中国贸易报》记者。
“综合保税区是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其对我国外贸发展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增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告诉记者,过去没有综合保税区时,国内企业的一些出口产品只有在真正离境之后,才能申请出口退税,这对国内需要中转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会增加其业务成本和资金占用,给企业发展出口贸易带来了一些制约因素。设立综合保税区之后,境内其他货物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境,企业可在入区后办理报关、出口退税手续,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出口通关效率。
赵晋平分析,全国的综合保税区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综合保税区是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促进贸易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综合保税区在提高企业便利化程度、提升企业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综合保税区按照其现有的一些管理模式和规定来说,在便利企业方面还有待提高,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措施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解决综合保税区内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赵晋平说。
简化手续流程打通内外销通道
会议提出,便利企业内销,在综合保税区推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允许区内加工制造企业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区内加工生产的手机、汽车零部件等,内销时不再申领自动进口许可证。对此,赵晋平分析,这一措施有利于简化企业进行内销的程序,在保税区经过加工制造的产品可以更加高效地满足国内进口需要,新的举措给企业贸易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赵晋平表示,在综合保税区内的研发机构会进口关键零部件,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境内企业用于研发的货物进口需要经过申请获得许可,因此会给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活动带来诸多不便。“此次部署内容提出要给予研发更多的支持,其中对区内企业用于研发的进口货物、物品免于许可,这给区内的研发机构提供了便利,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符合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企业反映,以前区内企业进行货物中转时会有一些限制条件,货物从一个海关监管区向另一个海关监管区中转运输时,海关要加强保税监管。例如货物运输所使用的车辆和通道都要在严格的保税监管条件下推进,导致企业要办理繁琐的相关手续。”赵晋平分析,新措施中提到企业生产经营中符合条件的物品入区、保税货物点对点直接流转,可免于报关。对区内融资租赁企业进出口大型设备涉及跨关区的,可实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这有利于畅通企业转关环节,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成本。
“过去对于维修或者再制造业务没有在政策上给企业提供充分的便利,另外企业维修所需的时间也长。”赵晋平表示,新措施提到允许区内企业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检测、全球维修和再制造业务,支持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促进跨境服务贸易。落实新措施可为来自全球的企业提供设备、器件方面的维修服务,维修之后的产品可经过保税的方式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有利于为综合保税区建设增添生机,是促进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措施之一 。
“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需要有一大批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在保税区聚集,这次出台的举措有助于激发企业开展更多的研发和创新活动。” 张建平说,此次的新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综合保税区的功能,推动其朝着更高水平发展,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水平。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落实国务院会议提出的措施有利于提高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水平,而综合保税区在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额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另外,我国的经济开发区、自贸试验区和高新区等也在不断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综合保税区可以更好地与之连接起来,形成有力的支点,从而稳固地支撑起对外开放的“千斤顶”。
赵晋平总结,这五项措施对综合保税区适应新形势、解决企业需求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综合保税区作为境内关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作用,能够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有利于发挥综合保税区稳外贸、稳外资的作用。另外,十九大提出要探索建立自贸港,自贸港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特殊经济区,是综合保税区未来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和目标,发展综合保税区也是推动自贸港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