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港向智慧绿色港口转型
日期:2017-12-14 作者: 浏览:100次

      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码头——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开港试运行。

  据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洋山港区四期总用地面积达223万平方米,采用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案。整个工程建设5个5万吨级和2个7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岸线长2770米,设计年通过能力初期为400万标箱,远期可达630万标箱。

  自动化码头的建成和开港试生产,为巩固上海港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世界第一的地位提供了巨大助力。业内专家表示,这标志着上海港的发展已突破传统模式,向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转型。

  全自动化规模居全球首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面对船舶大型化、经营联盟化、运输干线网络化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启动了洋山深水港区的选址工作。经过10年的论证和建设,洋山深水港区于2005年正式开港。随着二、三期工程的续建,洋山深水港区已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集装箱港区,累计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4亿标箱,约占上海港的40%以上,有力助推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在2010年跃居全球首位并保持至今。

  近年来,上海港的门户地位日益凸显,集装箱业务规模不断提升。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新一轮开放,2014年12月23日,洋山港区四期工程全面开建。

  据介绍,整个码头装卸作业采用“远程操控双小车集装箱岸桥(QC)+自动导引运输车(AGV)+远程操控轨道式龙门起重机(ARMG)”的装卸生产方案,并采取全球首创的双箱吊轨道吊作业模式,港区生产作业实现“零排放”。驾驶人员可以在舒适的办公室内通过远程操作台,轻松地控制位于作业现场的装卸机械。丰富的设备类型带来多元的交互模式,现场作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洋山港区四期码头运行的核心技术全部实现了国产化,为自动化码头技术的推广和输出奠定了基础。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是这个全新码头的“大脑”。TOS系统覆盖自动化码头全部业务环节,衔接上海港的各大数据信息平台,提供智能的生产计划模块、实时作业调度系统及自动监控调整的过程控制系统。洋山港区四期所采用的自动化装卸设备购自上海振华重工制造,即将投产的10台桥吊依托先进的船型扫描系统(SPSS),可以在自动作业过程中“游刃有余”。AGV采用了当今最前沿的技术,可以在繁忙的码头现场自如穿梭,并通过精密的定位准确到达指定停车位置。

  “智能监管”服务“智能码头”

  在洋山港四期全自动码头的西侧,记者看到这里停靠着一辆标有“中国海关”字样的白色卡车,这辆海关监管车伸出展臂就能架起一个检测门。无人驾驶的自动导航集卡从检测门下穿过,就好像做了一个全身CT,集装箱里到底装了什么,一目了然,整个查验过程,耗时不到15秒。

  “车不用停,在这里扫完后,直接就开入堆场。海关智能监管模式配套智能码头启用,使货物停留港区的时间进一步缩短。”上海洋山海关物流监控四科科长徐波所说的,正是海关契合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动码头,建立的“智能监管模式”。

  依照以前传统的码头作业模式,收到海关查验指令的企业,需要先去港务部门排查验计划,再吊箱至查验场地,中间涉及不少环节,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启用全自动码头并采用智能监管模式后,前期环节缩短为一个卸船环节,完成卸船的货物由自动导航集卡按照预定路线,直接运抵查验场地。

  据了解,为了全力支持洋山深水港四期建设,与码头“自动化”“全封闭”特征深度契合,洋山海关积极建立“验放自动化、监控远程化、通关零等待、物流零干扰”的智能监管模式,在支持无人自动码头高效运作的同时,最大幅度提升通关速度。

  除了现场查验,智能监管还体现在大数据系统中。海关将查验模块嵌入码头的运营管理系统,一个集装箱还没到岸,海关就已掌握其物流信息,并提前进行风险判别,通过减少对低风险商品的干预,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未来,上海还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设立自由贸易港,洋山四期有望纳入其中。(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

 

 

安徽省进出口商会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省进出口商会)”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日内与商会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如未与安徽省进出口商会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联系方式:

电话0551-62622500/0551-62622158 

邮箱shhybⓐacci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