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持续激发向“新”力?
日期:2024-11-18 作者: 浏览:215次

要问今年中国经济最热的词是什么,无疑是“新质生产力”。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95万亿元,同比增长4.8%,中国经济显示出“稳”和“进”的向好态势,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这一成绩与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推进密不可分。

在日前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2024国是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当前经济运行与新质生产力之间联系”“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热点议题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今年经济最大的亮点是以科技创新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深空深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加快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黄汉权进一步表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以及存量政策的落地落细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持续推出发力,特别是“两新”“两重”政策效果显现,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全年经济呈现“前高、中低、后扬”走势,实现全年的增长目标很有希望。

展望2025年,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挖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黄汉权认为,要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战略部署,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人才培养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除了产业政策,体制机制改革更为重要。”黄汉权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势必会引起生产关系的调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下一步,要通过改革打通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通过激发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化,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国际合作等措施来推动生产力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探讨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何处时,与会专家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技术的新突破、要素的新组合、产业的新变革、效率的新提升。

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6G为基础的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ICT技术是国际战略竞争的核心领域,也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张平指出,发展新一代ICT技术需要填补数字鸿沟。关键技术是数字经济的“树根”,需要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作用,瞄准6G、芯片、AI、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战略性科技项目;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树冠”,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先立后破 因地制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业界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要因地制宜发展。

在黄汉权看来,因地制宜的“地”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地区,其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因“地”制宜。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条件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

二是因“技”制宜。当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因技制宜就是要分析研判新技术发展路径和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技术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式。

三是因“业”制宜。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链,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有序布局未来产业,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秘书长贺德方亦表示,要立足地区禀赋和经济基础,明确自身条件方向,发展具有相对优势和竞争潜力的产业集群,走差异化的地区发展之路。

“要避免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上盲目追热点、上项目,上下一般粗,同质化发展。”贺德方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布局、孕育到发展和成熟,一般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贺德方建议,加快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试点实施一批制度型开放举措,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成渝、武汉、西安等地打造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创新要素聚集地,深化东西部的科技合作。(来源:国际商报

安徽省进出口商会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省进出口商会)”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日内与商会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如未与安徽省进出口商会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联系方式:

电话0551-62622500/0551-62622158 

邮箱shhybⓐacci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