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企业出海为绿色出行“加电”
日期:2024-09-13 作者: 浏览:164次

近期,国内充电桩行业龙头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本土电动汽车充电运营商EVPower Sdn Bhd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宣布将在多个场景下共同布局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这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出海的又一新进展。当下,全球在共享电动汽车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各国不同程度也面临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口。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30年全球将有550万个公共快充桩和1000万个公共慢充桩亟待建设。

“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充电桩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剑波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充电桩领域,目前中国企业具备技术端和供应链的优势,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李剑波介绍,特来电的全球化布局始于2020年,目前版图主要涉及俄语区域、亚太区域和欧洲区域,为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充电网定制化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

特来电与马来西亚本土运营商开展的合作,就是为了推动马来西亚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据悉,双方将共同在马来西亚境内共建充电网,在公路等场景落地480千瓦超级充电站,形成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充电网络,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不少企业已在充电桩出口海外实践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有的企业打造出符合多地区复杂行业标准的产品,道通科技的充电桩产品分别通过欧标、美标的认证,并进入美国内华达州电力公司供应商名录;再如,有的企业选择与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国内充电设备企业特锐德在2023年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相关方面签订合作协议,为当地建设充电设备。

然而,充电桩的建设并非能一蹴而就,涉及城市规划、电力供应、技术标准等多方面。李剑波认为,对此,本土化布局是企业出海的关键。比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法规、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的特点和需求,进而提供符合当地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以确保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要求。

贸易壁垒则是充电桩企业出海的另一大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以保护本国产业为理由,对中国企业的产品设置了较高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项目主任刘典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面对这些挑战,企业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必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不断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同时,要提升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韧性,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这也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减少地缘政治风险影响的必然选择。

“随着全球对于新能源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关键领域技术优势的不断巩固,以及品牌影响力、认知度在海外的不断提升,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作用和地位将不断巩固。”刘典说。

着眼未来,李剑波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所有企业在今后十年重点发展的方向。特来电当前也正在专注于智能化、网联化以及技术层面的持续投入。“只有不断创新技术,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来源:国际商报

安徽省进出口商会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省进出口商会)”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日内与商会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如未与安徽省进出口商会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联系方式:

电话0551-62622500/0551-62622158 

邮箱shhybⓐacci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