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双轨复苏”困局并非无解
日期:2022-02-10 作者: 浏览:289次

世界经济出现“双轨”复苏态势,引起国际组织和分析人士越来越多担忧。世界银行在不久前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警告,由于疫苗接种进展缓慢、政策反应更加有限以及大流行的创伤效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相较发达经济体明显更弱,从而加剧不平等现象。世界银行负责人警告,2021年发达经济体人均收入增长5%,但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仅增长0.5%。富国和穷国的增长率之间存在“鸿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也重申半年前的“双轨”复苏警告基调,预测发达经济体2022年将恢复到大流行前的趋势,但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却将在中期出现相当大的经济损失。有“忧心忡忡”的西方媒体日前开出避免“双轨”复苏的药方:确保平等获得疫苗以及全球合作以实现更公平的复苏。

充分的信息、准确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是理性决策与判断的前提,从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的国别与区域的结构性表现来看,由于本次疫情带来的冲击是没有基线场景的超大规模冲击,且是多轮反复冲击,这对一国或经济体的体系弹性或吸损能力都是重大考验。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由于各自的经济基本面、政策工具的丰裕度尤其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差异,导致经济在遭受疫情反复冲击后呈现复苏不同步、结构性分化乃至南北鸿沟拉大等问题,都是真实世界里无可回避的客观现实。

众所周知,尽管世界各国在应对疫情冲击时普遍面临“本领不够”的困局,但广泛的疫苗接种、检测和治疗以及不断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仍是最优对策。只是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足够的财力、技术支持、可靠的卫生基础设施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疫苗平等分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低收入国家只有4%的人口完全接种了疫苗,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70%的接种率。

另一个现实是,2021年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数比大流行前高出7000万人,令全球减贫工作进展倒退好几年。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全球既有的分工格局经由新冠疫情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南北差距。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美国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以千万计,而根据拜登政府去年3月签署的总额达1.9万亿美元的“美国救助计划”相关规定,个人收入在75000美元以下的每个成人都可获得1400美元补贴,每名儿童可获额外1400美元补贴;若以家庭计算,夫妇收入不超过15万美元,夫妻可领2800美元,四口之家可领5600美元。换句话说,美国政府救助的“困难群众”,是年收入在75000美元以下的“美国式穷人”。他们尽管在疫情冲击下遭遇暂时困难,包括失去工作,但这些美国“困难群众”,与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人民在疫情下的处境相比,前者是喊疼,后者才是真苦。

就新兴经济体在遭遇疫情冲击后的经济表现而言,复苏乏力、经济硬着陆、宏观杠杆率高企以及预期不确定等问题,既有自身原因,例如经济基本面不扎实、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过于依赖外资、风险敞口较大以及应对疫情失误等因素,更有来自美国在疫情期间祭出的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冲击。梳理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美国祭出的货币与财政应对措施,包括为稳住市场情绪而投放流动性、直接援助乃至接管因疫情冲击而面临破产的企业、直接救助底层百姓的支出等,总计不下5万亿美元。

而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金本位制被信用货币制度取代之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早已负债累累的美国政府用于稳定市场、援助企业和失业居民的钱,其实就是开动印钞机发绿票子。如今,美联储为应对货币严重超发引致的通胀,将于今年3月结束资产购买举措,随后启动加息周期。这种基于美国经济利益的大规模放水和抽水行为,在美元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计价货币、交易货币与储备货币的背景下,已经并将继续产生严重的负面外溢效应,造成新兴市场很难走出独立的复苏行情。

不过,尽管新兴市场的经济复苏形势严峻,但全球经济在疫情暴发与蔓延以来已经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包括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韧性在经过疫情反复冲击甚至局部断裂之后得到某种程度的修复与加强,全球的供求双中心格局随着中国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而发生有利于提振新兴市场出口的变化。

再加上RCEP生效,也为新兴市场经济吸纳中国增长的红利奠定基石。事实上,新兴经济体云集的东盟已取代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并将随着RCEP落地与中国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关系。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在金砖国家框架下,结合中国市场准入的大幅放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将持续承接来自中国经济高水平开放释放的诸多红利。预计上述国家能够短时间内修复遭受疫情冲击的经济基本面,此后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来源:中国贸易报)

 

安徽省进出口商会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省进出口商会)”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日内与商会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如未与安徽省进出口商会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联系方式:

电话0551-62622500/0551-62622158 

邮箱shhybⓐacci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