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将中国民营企业全球化划分为出口型、初期扩张型、国际型、跨国型、全球型。埃森哲咨询将中国民营企业全球化分为原始全球化、出口导向、价值链优化、全球化运作四个阶段……总体来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业界探讨中企国际化时,普遍认为中企有一条很常见的国际化之路:从进出口贸易做起,在具备一定国际化经验和实力后开始对外投资,俗称“贸而优则投”。
但是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其影响和短期突发的台风、暴雨等灾害截然不同。具体到企业“走出去”领域,在疫情较长期影响下,人员跨境流动严重受阻,原材料、商品和设备的跨境运输速度变慢、效率下降甚至受阻,投资目标国在疫情冲击下经济形势不佳且消费市场规模萎缩……诸如此类的种种影响,实际上削弱了全球化较成功的中企先期经验对后进入企业的参考价值,因为后进入企业没法再很顺畅地复制“做好了进出口贸易就转而开始试水对外投资”的模式。
举例来说,疫情前国内企业若从某国进口木材原材料量较大,会自然而然在该国投资一片种植园;过去国内一些小商品企业向中亚出口日用消费品较多后,也会在中亚当地办一个商贸园区或中国小商品城。但疫情之下,因为人员跨境流动和考察项目难、组织人手和调配物资难等问题,上述这两种“贸而优则投”的行为实施难度大了许多。
这样一来,进出口贸易成绩不错的中企转向对外投资的进程或变慢、或受阻。对具体的企业来说,无论是向上游还是向下游推进跨境一体化变得更加困难;对“走出去”中企这个整体来说,则要想办法回答一个问题:疫情长期化下,进出口贸易企业怎样继续向前推进国际化之路?是继续纵向加深产业链,还是转而拓展横向产业聚集?是开拓中国制造的新路,还是转向非实物非接触式的虚拟经济类的国际化?
很显然这个问题一时半会还很难产生好的答案,目前来说企业界也只是在不断克服疫情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摸索、尝试。如果用宏观、长时段的视角来看,疫情带来的上述新情况和中企的新尝试也正在酝酿着中企国际化的新模式。(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