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见的是,“十四五”时期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爆发期,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正成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须在哪些方面打好基础?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来说,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还面临哪些难题?企业如何能更好地推动数字化转型?本报记者特邀业内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专家圆桌
张建平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研究中心主任
刘向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于佳宁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轮值主席
(排名不分先后)
1.您认为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应在哪些方面打好基础?
张建平: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需要具备多重基础:一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团队要具备数字化发展的意识,能够对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予以准确的把握,能够思想坚定地组织团队,共同朝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培育企业数字化的竞争力。
二是形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和企业文化。鉴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一定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和障碍。要想取得成功,企业必须持之以恒不断推进,依靠企业文化予以引导和支持。
三是企业数字化的流程和技术支持要与企业的商业发展模式有机结合、相互支持,能够培育出新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数字化转型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通过提升品牌效益和市场美誉度不断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四是企业的数据治理必须规范、合理,走向标准化,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的主营业务和IT能够协同工作,才能确保企业共享的数据资产的一致性、准确性和管理性,并能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问责制。数据的质量标准口径和统计研判均要有系统性的管理予以支持。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平台能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开发和应用。
刘向东:在数字化转型大趋势下,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很多企业和商家加速走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不过,数字化转型虽是当务之急,但不能盲目跟风,要谨防风险,特别是防止掉入数字化的“黑洞”和转型的“死胡同”。为此,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既需要有利的外部环境,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务实操作,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要使其服务于主营业务降本增效的需要。
一要搭建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企业数字化需要依赖移动通信网络、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平台建设,只有在高速泛在的公共信息网络之上,企业才能高效开展数字技术应用。
二要打造符合现实需求的应用场景。无论是开展数字化的企业还是数字化转型的企业,都需要依赖全社会的场景打造,都需要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否则就会形成“孤岛经济”,很难驱动企业据此培育业务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三要加快形成数字化协同的生态系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需要打造“产业互联网+数字化平台”生态系统,以便企业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互补共生的关系,实现资源的精准连接和高效配置,实现数据、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实现全产业链的高效协同,进而满足终端用户快速变化的需求。
四要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政府也需要为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供便利的政策支持,包括把数字技术应用视同研发创新投入,提高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
于佳宁:数字化转型并不是简单地把企业的运营工具从线下搬到线上,或是使用一些互联网渠道进行推广,而是面对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从企业产品形态、业务流程、服务场景、运营体系、财务机制等方面彻底革新,建立一整套数字化的体系。
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不仅要建设ERP、MES、SFC等数字化系统,而且要形成更加智能化、数据驱动的管理和运营体系。这将有助于决策者在海量的运营数据中分析企业运营现状,最终作用到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上。
同时,企业还要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组织结构,培养从企业领导层到基层员工的数字化的思维与能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考验企业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同时也考验企业组织结构推动数字化的能力,以及公司决策者和员工的数字化适应能力。因此,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数字化思维不容忽视。
2.您认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来说,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还面临哪些难题?
张建平:首先,很多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进而导致企业文化缺乏数字化的元素,使其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基础不足、准备不足。有的企业可能开展了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或是在营销方面开展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但缺乏多个系统的整合,在利用数据质量和可用性方面都比较欠缺。
其次,有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时缺少足够的资金,导致无法长期支持数字化转型。目前很多中小微企业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较高的人力成本、税费等方面的综合运营成本,对用于数字化转型的资金制约较大。另外,中小微企业存在的融资难问题同样会对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形成制约。
最后,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不足。有的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难度估计不足,有的企业专注于亮点程序却忽略了数据底座,有的企业对变更管理估计不足,还有企业在巨额投资之前对概念验证、场景方案的测试及可行性方案研究不足。有的企业甚至在数字化转型方向上存在战略性错误。
刘向东: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着“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等难题。
首先是“不会用”的问题。对广大中小微企业来说,数字化需求是比较模糊的,源于其本身对数字化工具究竟能做什么知之甚少,即便使用数字管理系统,也缺少能有效使用的技术人员,反而增加了生产运营的负担。
其次是“不敢用”的问题。对很多企业来说,所有业务活动都要“上云、用数、赋智”,会面临全面的业务流程再造,可能对其业务管理和治理结构造成一定冲击,甚至涉及企业战略、组织文化等深层次的变革。很多企业担心转型后业务不能正常运转,因此对数字化转型不敢轻易尝试。
最后是“用不起”的问题。对很多中小微企业来说,引入一套价值高昂的技术系统会增加成本。而且数字化改造周期较长,每年持续的投入会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即便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价值有深刻了解,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对先进的数字技术只能望而却步。除了认知的顾虑外,还有些中小微企业自身的数据收集记录情况不理想,数据不准确、质量低的问题时常存在,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即便使用数字化系统,也会面临“垃圾进垃圾出”的问题。另外,不少中小微企业担心推进数字化转型会给自身带来数据泄露的风险,一旦商业数据泄露,会给自身发展带来损害。
3.您对企业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哪些建议?
张建平:一是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坚持系统思维,从企业发展战略和培育市场竞争力的高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整体战略设计,并制定相关中长期发展规划。企业要通盘考虑运营模式、主营业务、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条件和未来发展方向,把数字化转型落到实处,在综合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促进创新和发展。
二是将数字化转型融入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中,并通过数字化的转型培育企业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自身还应不断加大数字化转型研发力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高度重视并不断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建立跨部门的数字化转型办公室,作为协调和落实数字化转型的主体,在各种资源要素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明确需要优先发展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渐次推进数字化转型。
三是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寻求与高水平数字化转型服务供应商开展合作;积极借鉴国际国内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以及优秀成果,确保数字化转型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不断巩固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持续创新,不断加大人工智能在企业业务发展中的应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刘向东: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但又不能一蹴而就和盲目从众,需要量体裁衣,随需而变。不同行业企业的业务场景不同,数字化转型也各不相同。
企业首先要明确方向和目标,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最大程度地提质增效。这就要求企业不能采取通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是要根据发展阶段和业务性质需要,瞄准真正降本增效的目标,投资和推进符合现实需要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其次要准确判断企业所处的数字化阶段,量力而行,避免陷入数字“黑洞”。不强行全盘接受,避免“水土不服”,在做好整体规划和资金预算的前提下,按部就班、分轻重缓急进行局部改造,以点带面,逐步切入,逐渐扩展。特别是对需要尽快变革的业务或组织流程,要下功夫利用数字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瞄准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或主要痛点,快速进行部分业务的数字化改造,确保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此外,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要确保做好数据安全保护工作,解决数据采集难、保护难和决策转化难等问题,增强对企业关键业务的数据保护,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确保数据在安全防护下高效使用。
于佳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可以重点关注数字资产化以及资产数字化,让数据真正成为企业的生产要素。
在数字资产化方面,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数据都是资产。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等前沿新兴技术极大地提升生产力,而区块链、智能合约等技术将带来新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大数据、万物互联将带来新的生产资料。数据资产化和有序流转充分运用是大势所趋,发挥数据的“乘数”效应,有助于实现其他要素的价值。而数字资产的安全存储与交易成为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在资产数字化方面,目前很多企业拥有大量“呆滞资产”,流动性较低,面临“有价无市”的窘境,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财务困难。而让资产流动性增加的方式之一就是将资产数字化。此外,随着数字人民币的逐步推广运用,企业资产数字化的进程将不断加速,把资金流和信息流合二为一,资金流可以变成数据流的一部分,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差异,化解矛盾,为传统产业向“新智能商业”转型提供原动力。(来源: 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