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1.5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4.9%,降幅和前4个月持平。5月,我国进出口总额2.47万亿元,下降4.9%。其中,出口1.46万亿元,增长1.4%。
受访专家表示,我国与某些国家(地区)的进出口业务减少,进出口总量会降低,但这是暂时的,随着海外复工复产的缓慢回升,各国或地区对抗疫物资和刚需产品的需求会增多,能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外贸增长,下半年,我国外贸走势仍与全球疫情正相关。
海外抗疫物资刺激出口增长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表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广大外贸企业在逆境中抓住了率先复工复产的发展机遇,在满足全球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海外抗疫物资的需求增长很大程度上拉动了5月份的出口数据。”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姚为群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海关5月中旬发布的数据,3月1日至5月16日,全国共验放出口防疫物资价值1344亿元。4月份以来,我国防疫物资出口更是呈明显增长态势,日均出口金额从4月初的10亿元,到近期的35亿元以上。这些出口防疫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呼吸机、外科手套等,据悉,我国防疫物资主要出口目的地为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
同时,姚为群表示,中日韩三国复工复产比较早,相对而言,东亚、东南亚地区疫情都控制得较好,这也进一步稳定了我国外贸,有利于我国生产网络的畅通,为东亚区域经济循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与东盟进出口1.7万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我对东盟出口9366.2亿元,增长2.8%,自东盟进口7598.6亿元,增长6%,均高于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整体增速。
前5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达5.11万亿元,增长1.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4.3%。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民营企业的适应性及反应能力比较强,尽管受疫情影响,但能及时调整,比如很多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防疫用品都是民营企业生产的。
数据好转的背后是政府和企业共同为稳住外贸基本盘所做的努力。以东莞为例,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外贸企业众多,早在4月份,便出台了《东莞市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措施。政策红利的释放目前成效初显,截至5月份,通过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保障企业外贸出口规模(承保金额)超过45亿美元,服务企业超过5300家,同比增长12%。
“在疫情期间,出口仍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它能稳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等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态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姚为群表示,东南沿海地区也是我国对中央财政净贡献区域,能帮助中央财政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供转移支付,为区域经济均衡以及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贡献。此外,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光体现在GDP方面,还有贸易顺差,这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下半年外贸走势与疫情正相关
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恶化,新增病例数屡创新高,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需求急剧萎缩。虽然一些国家和地区“带疫解封”,但需求恢复仍需时日,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显著增多,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全球各地区企业复工但并未完全复产,我国需为全球贸易恢复增长做好准备。”姚为群表示,我国进口的中间产品占进口总量的70%以上,这些中间品加工成最终品出口时也占到总出口量的50%—60%,在全球产业链没有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的需求仍在。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中国制造业出口依存度还是相当高的,从计算机、通信、其他电子设备行业来看,50%的产值都是由出口实现的,出口目的地包括欧美、日本,以及很多东南亚国家,当前有的出口地刚刚取消封城的政策。
“外贸走势和经济一样,与疫情正相关,若疫情及早得到有效控制,全球世界范围内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对我国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肯定是利好消息。”姚为群表示,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控制疫情,这需要全球协同努力。海外市场对防疫物资和医疗设备的进口需求较大,我国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可加大生产力度,出口物资给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这对我国外贸来讲也是机遇。同时,随着海外部分国家复工复产的推进,有些国家对刚性产品,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加大,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出口的增加。
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叶继涛告诉记者,在全球疫情防控下,我国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贸易结构调整,大力推动高技术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离岸贸易发展。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此前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各国应该加强合作,采取切实行动,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扩大进口,加强国际协调合作,为世界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