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带一路’投资风险,是为了更好地管控风险、规避风险。并非有风险就不去投资,而是要通过管控和规避风险,来提高投资效率,实现共赢。”中央财经大学国际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涛在日前举行的《“一带一路”投资风险报告2019(No.1)》(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一带一路”建设高峰论坛上表示。
《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与经验,探讨了制约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高质量的风险因素,重点分析了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以及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大型项目的风险特点。
《报告》指出,通过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案例的分析,政治风险导致失败的案例数量最多,政治风险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重要风险。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主要包括九类,其中由战争与内部动乱风险、政府反对风险导致投资失败的案例数量最多,共占政治风险案例的一半以上。
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呈现明显的产业及区域特征。通过对相关案例分析发现,以金属(包括矿产资源、钢铁)和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为代表的海外资源获取型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最为严重。
《报告》通过对投资失败案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东亚国家(例如越南、蒙古),南美洲国家(例如智利、秘鲁)以及非洲国家(例如刚果),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西亚国家(例如伊朗、阿富汗)以及中东地区(例如利比亚、叙利亚),由于政治环境较差,中国企业在上述地区进行战略性资源投资时,面临的政府反对风险、战争与内部动乱风险较为突出。交通运输产业受政府或民众反对风险、政策变动风险等影响较大,但风险区域较分散,并未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房地产业(主要为房屋工程)受叙利亚战争影响,风险主要集中在叙利亚地区。而金融、科技、旅游等产业面临的政治风险,明显低于资源型投资,因为服务业投资通常会流向社会较为稳定、政治环境良好的地区(例如美国、欧洲等地区)。
作为《报告》的学科建设项目主持人,张晓涛在《报告》中就中国企业如何规避政治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
针对政策变动风险,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应该事先了解投资所在行业的具体相关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是否有过变动、是否有企业因为政策变动而投资失败的先例,充分做好政策评估。一般而言,在政府信用良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时,遇到的政策变动风险较小,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持续性较强,同时也是政策质量较高的地区,例如新加坡、中国香港、瑞士、新西兰、挪威、丹麦、荷兰、芬兰、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
为规避政府违约风险,企业应该在投资前加强对东道国的调研,尤其要调查类似项目是否曾经发生过政府违约,当地民众的态度,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局势等,做好风险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强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互动,尤其进行能源行业投资时,警惕东道国对当地资源的民族主义情绪和东道国国内政治斗争及国有化风险,在发生过此类风险的产业及地区投资时要格外谨慎。
张晓涛表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可考虑与当地有影响力的公司形成战略联盟,共同经营投资项目。一方面,战略联盟形式弥补了中国企业不了解当地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劣势,与当地相关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大大降低遭受各种政治类风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政治风险,当地有影响力的公司可以利用其在东道国的资源和影响力出面解决问题,会比中国企业更加有效。(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