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2017全球经济六大挑战
日期:2017-01-03 作者: 浏览:327次

在全球迈入新年之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秘书长林建海、IMF经济学家刘菲接受专访。他们认为,2017年将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年,世界经济将面临六大挑战,而推动开放、科技创新、信息传播这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则是2017年全球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

 全球经济增速有望上升
  问:根据多家国际机构的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比2016年略有上升,预估区间在3.2%至3.5%之内。如何看待全球经济未来一年的发展前景?
答:2017年将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年。全球经济继续复苏、经济增长率有望上升。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经济活动有所改善。那些曾在2014年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受创的发展中国家,也可能从最近的油价回升中小幅增长。
  总体来说,有利的经济条件包括:许多G20国家正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和经济转型;美国经济稳步恢复,最新失业率已降到4.6%,而其新政府也可能实施公司所得税改革和增加基础建设投资;新兴国家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特别是中国经济转型将会带来更均衡、持续的经济增长,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但全球经济也面临重重不利因素。因此,实现全球共同持续增长,各国之间政策协调、沟通显得更为重要。纵观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得益于开放、科技创新和信息传播。继续推动这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将是2017年全球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

 六大挑战困扰全球
  问:我们注意到,阻碍全球经济增长的“逆风”越发显著,比如去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难民危机仍未得到解决;收入不平等和气候变化越发严重等。哪些因素将对全球经济构成下行风险?
答:我们认为,2017年全球经济主要面临六大挑战。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的遗留影响仍未消除。从20世纪90年代到危机前的10多年里,全球GDP增长速度平均为3.7%。而自2011年起,全球GDP增长持续低于这一水平。2017年预计略有恢复,希望达到3.5%左右。同时,一些发达经济体迟迟未能摆脱危机影响,还没有走出“低增长、高负债、高失业”这一状态。如今全球非金融机构总债务高达150多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200%以上,其中私营企业债务占到三分之二。这些数字凸显了减少失业和降低债务这一任务的艰巨。
第二,美国经济政策将给全球带来的影响。近期以来,美国长期利率、美元汇率以及长期通胀预期指标大幅上升。在美联储2016年12月做出加息决定之后,美元进一步升值。这些变化不仅对美国自身带来重大影响,也会给其他国家带来溢出效应,影响其经济增长。
另外,如果美国新政府采取增加政府投资和降低税率这一政策组合,那么其财政政策会变得更加扩张。美国总需求增加,将可能是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但这个作用力的大小和影响面目前还很难说。从经济角度来看,比较好的结果是,基础设施支出被有效合理利用,促进潜在产出;税收措施能够促进投资和劳动力供给,完善税收体系,提高经济包容性,从而使美国的经济增长更强劲,有助全球经济增长。
第三,全球贸易增长缓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量增长平均每年只有3%。而过去的30年内,平均每年贸易增长达6%。贸易增长减缓和经济活动整体疲软密切相关。但是其他因素,比如贸易自由化的步伐减慢,保护主义的抬头也起了一定作用。
第四,诸多经济体长期潜在增长率降低。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在不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未来增长的标杆,决定了将来能达到的均衡增长率,从而影响今天的投资和消费决策。据估算,发达经济体的潜在增长率在2008年危机前就已经开始放缓,而几个比较大的新兴市场的潜在增长率从危机开始就一直下降。
第五,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进入数字革命时代以来,各种新技术、创造层出不穷,给未来发展带来广阔前景,但也给经济转型管理带来很大挑战。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机器人的普及、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技术等正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全球经济。数字化趋势对未来发展和就业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摩擦,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此外,如何分享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也需要关注和推广。
        第六,一些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升高,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收入不平等和气候变化的加剧也是重大挑战。收入不平等程度升高可以说是科技大幅进步的一个负产品。尽管过去几年里,一些国家收入不平等状况有所缓和,但总体不平等水平仍然很高。在主要发达经济体,收入最顶层10%的人群在过去20年中收入增长了约40%,而底层90%的人群其收入增长幅度甚微。

 需求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并行
  问:各个经济体如何应对上述挑战?国际社会又能携手为世界经济增长做些什么?
       答:第一,寻找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平衡组合,认真应对。从需求角度来看,如果采取比较宽松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利但无利于降低债务。相反,财政紧缩对增长不利。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支持总需求,鼓励私人部门支出,但也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比如长期低利率可能掩盖了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结构性问题,并挤压银行利润导致其增发风险较高的贷款等。
目前,在许多国家,财政结构仍有改善调整的空间。比如,通常公共能源补贴效率不高,可以在降低补贴的同时改善社会福利,或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潜力巨大,必须要推行落实。它不仅有助提高短期需求,也可支持中长期持续增长。关键是如何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并以此带动私人企业投资。另外,还可以通过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税收激励,来鼓励私人企业研发投资。IMF估计,私人企业研发投资上升40%,可以带动未来20年发达经济体5%的GDP增长。
       第二,国际贸易应继续开放发展。国际贸易优化了国际资源配置,提高了生产专业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最终带来规模效应并上升到经济的全面繁荣。贸易也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促进新产品研发和生产力增长。国际贸易往来的倒退只能加深和拖延经济增长的低迷状态,无利于经济繁荣。因此,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振兴贸易,有助提高生产力,也可以促进贸易和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第三,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十分重要。它包括各种对经济结构、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机构效率的提高。对于低收入国家,侧重点可以放在提高基础建设、司法系统,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等。新兴市场则需要改善劳动力市场,消除行业壁垒以提高竞争力等。发达经济体可以侧重提高劳动力供给和营造更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并提高生产率增长。总体来说,改善基础设施,加强银行系统的稳健性和媒介作用对所有国家都有帮助。
       第四,正确面对和应对数字革命带来的经济转型需要。转型总会有一个过程,会出现结构性摩擦,一些人群可能会被时代甩下。我们需要灵活应对、积极管理,在增强社会安全体系的同时,提高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和技术提升,促进生产资源快速、有效地重新分配到最具生产力的行业和部门等,以支持人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并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发展。
第五,促进包容性增长。许多国家都需要继续加强社会安全网,改善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和条件,实现更多的职业和人员的地域流动,采取税收激励措施等鼓励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
第六,国际社会需要协调的全球政策组合,以重振经济,利益共享。国际协调可以使单个国家支持需求的措施产生更为积极的、正面的溢出效应,从而加强其全球效果,创造出更多的政策空间。
        总之,应对多重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协调的政策措施。需求管理应该与供给侧改革并行,财政、货币政策,结构性改革需联手出击,因地制宜。各个国家的政策措施应协调,起到相互辅助的作用。

 继续深化全球经济治理
  问: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行动日益增强,而中国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请问在新的一年中,IMF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会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答: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多元化、互联化进一步加深;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在国际社会占据一席重要位置;而且国际贸易、资本流动、金融网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全球信息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面对这些变化,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也需要不断改进、适应时代的发展。
       2010年,IMF份额与治理改革历经5年努力,于2016年初全面生效。此项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性,也使中国跃居IMF第三大股东。
       从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成为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人民币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发行的进入SDR货币篮子的货币。这是国际金融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对中国30多年经济改革、高速发展的认可。
       此外,盘点2016年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在多方面成果显著。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成功担任2016年G20主席国。中国强调的创新增长方式、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推广普惠绿色金融等,都是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政策要素。中国强调完善国际金融架构的重要性,重起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并带领其他国家推进一系列行动计划,向世界展示了新兴大国的自信和领导力。
在新的一年里,IMF将继续讨论新的一轮份额和治理改革,其中涉及份额公式、份额增加幅度、和份额分配的确定。这一治理改革,将进一步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话语权。IMF还将继续推进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健全,并研究加强SDR在稳定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作用。IMF也将继续推进区域金融合作,加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来源:经济参考

安徽省进出口商会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省进出口商会)”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日内与商会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如未与安徽省进出口商会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联系方式:

电话0551-62622500/0551-62622158 

邮箱shhybⓐacci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