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8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9月16日至17日会议纪要显示,委员会以11:1的投票比例通过决议,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这是自2024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
会议纪要披露,就业市场降温成为此次政策转向的核心动因。数据显示,美国7月和8月非农新增岗位显著低于预期,5月和6月数据遭大幅下修,劳动力市场下行风险显著增加。
通胀层面虽仍存压力,但呈现结构性特征。8月美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9%,高于2%的长期通胀目标;多数委员指出,关税上调正推高商品价格,预计2025年仍将持续形成通胀压力,直至2027年才可能回落至目标水平。不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补充说明,当前关税成本主要由企业消化,向消费者转嫁的程度低于预期,一定程度缓解了短期通胀担忧。
政策调整背后,美联储内部仍存分歧,既体现在此次降息幅度,也延伸至未来政策路径。在此次降息投票中,新任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投下唯一反对票,主张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理由是劳动力市场趋软且核心通胀已接近目标;而多数委员则认为,小幅降息既能应对就业风险,又可避免过早宽松导致通胀反弹,更符合当前经济平衡需求。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纪要重申“数据依赖”原则,明确将重点追踪三大指标:就业市场韧性、通胀走势及关税政策落地效果。从“点阵图”信号看,内部分歧进一步凸显:9位委员支持年内再降50个基点(即分两次各降25个基点),另有部分委员担忧关税可能驱动通胀反弹,建议暂停宽松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关税政策对通胀的实际影响”是一大分歧焦点——部分委员认为剔除关税因素后通胀已接近目标,应加快宽松节奏;另一部分则强调,即便不考虑关税,通胀回落速度仍未达预期,需保持政策克制。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已导致关键经济数据断供,直接影响后续政策判断:美国劳工统计局暂停发布最新就业报告与消费者价格指数数据,商务部下属机构的进出口数据、经济增长统计也陷入停滞。安永分析师直言,这种数据缺失将使美联储10月议息会议如同“在浓雾中盲飞”,增加政策误判风险。
多家分析机构已基于最新会议纪要调整美联储降息预期。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团队在报告中指出,结合“点阵图”分布与就业市场降温信号,美联储今年年内降息路径已相对明确,预计10月、12月将各降25个基点,2026年1月再实施一次降息,使政策利率目标区间上限降至3.5%;同时提示,2026年一季度通胀可能因季节性因素回升,因此1月降息后或暂停调整以观察数据。花旗银行则发出警示,若美国政府“停摆”持续超两周,数据缺失可能迫使美联储暂缓10月降息计划,打破当前市场对宽松节奏的预期。(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