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如何推动中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日前,出席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线上研讨会的专家学者针对2024下半年出口形势及影响因素等问题展开讨论。
有利因素支撑出口
尽管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风险不小,但仍有不少有利因素。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表示,国内外经济的复苏态势、欧盟市场对美国高利率影响的对冲以及技术的扩张周期,都将推动中国出口在短期内保持增长。余向荣认为,基于以下有利因素,中国出口动能仍将保持在相当的水平。
来自全球南方的新机遇。发达经济体总需求在回落,但仍处于从服务业支出转向商品需求的通道上,对中国产品出口有一定的支撑。同时,中国与东盟、拉美、金砖国家和其他南方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更为紧密。
新出口仍有结构性增长。中国在产业升级和开放竞争中练就了国际竞争的真本领,形成了明显的成本优势。全球科技上行周期将继续有利于中国半导体和电子产品出口。
美国大选前的抢单效应。随着产品库存周期正常化以及大选后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美国企业可能会提前增加中国订单。观察近期船运价格,中美、中欧航线运价涨幅明显高于其他航线,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抢单效应。
根据花旗银行基准预测,除中国之外的全球名义GDP增速将从今年的3.7%上升至明年的5.4%。外部需求回暖将利多中国出口,但发达经济体贸易政策是未来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需要密切关注。
开放合作促稳提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CMF主要成员王孝松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时,提出了推动中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四点着力方向。
一是提升开放格局,培育外贸新动能。
拓展服务贸易。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开放举措,完善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升开放条件下的治理水平。支持试点示范先行先试。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城市引领产业发展的开放布局,持续推动开放科技、电信、文旅、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培育服务贸易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
推动数字贸易发展。加强数字贸易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数字贸易统计监测体系,积极探索完善数据确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数字贸易平台建设,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做强做优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多双边和区域数字贸易对话与合作,共享数字贸易发展机遇。
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在政策与新技术赋能下,跨境电商在技术、模式、供应链等方面已形成全新业态,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之一。随着整体规模的扩大,中国跨境电商在平台运营、供应链整合发展等方面呈现出全新态势。要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探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国际供应链管理,立足重点市场建设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此外,还需在巩固和拓展市场的同时防范外部风险,推动与贸易伙伴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二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通过协调各国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贸易规则等,降低合作障碍,提高合作效率,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
着力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形成互补的供应链,使各方都能从中获益。这不仅能够提升各共建国产业的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通过降低贸易壁垒,简化投资程序,促进资本、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共建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将产能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同时探索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新机遇,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各共建国的产业竞争力,也可为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三是维护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
与美国求同存异。中美关系是全球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这一关系中,可在保持各自核心利益和价值观的同时,努力寻找合作的领域和机会。同时,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即使在政治和战略上存在分歧,也应努力保持贸易和投资的连续性。
与欧盟积极沟通。欧盟不同成员国的需求和立场不同,可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在政策、法规和标准上加强交流与协调,与各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与东盟紧密联系。东盟是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伙伴,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可以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四是增强科技实力,稳链固链强链。
加强基础研发投入。特别是要在关键领域和前沿技术方面,进一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性技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以创新驱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创新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业链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外部冲击,构建更加稳定和更具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使科技创新直接转化为贸易收益。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打破地域和行业的界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强国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通过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科技创新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提高贸易竞争力。
厚植外贸成本优势
虽然“去风险”逆流、地缘政治冲突、大国博弈等不确定性很可能使脱钩效应在未来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也应该认识到,中国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所产生的成本效应也在进入一个快速发酵的时代。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建议,要更好地把控和融合成本效应与脱钩效应,不必因为脱钩效应的加速而过度恐慌,而应在时代浪潮下做好自己的事情,持续发挥成本效应的作用,依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国内竞争的有序化、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厚植外贸优势。
刘元春表示,成本效应的作用发挥不仅来自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国内竞争的有序化,也来源于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中国要在成本效应上做更多文章,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与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
多举措打造新动能
中国外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表示,继续巩固外贸发展的向好态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新动能,助推外贸高质安全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在数字技术驱动下,近年来中国的数字贸易发展迅猛,成为推动外贸的重要新兴力量。数字贸易发展是一个贸易数字化的进程。一方面,贸易科技(TradeTch)赋能传统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了线上展示、订购、交易与线下交付相结合;另一方面,基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电子传输、线上交付实现的各种新型数字服务贸易以及传统服务贸易数字化的发展潜力巨大。
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在西方国家增长乏力、需求疲弱、深受债务问题拖累,以及贸易保护主义、脱钩断链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要进一步开拓具备人口红利、市场潜力、资源优势的新兴市场,尤其是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等地。要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等更好地开拓重点国家与地区。
中美贸易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对贸易的影响较大,要做好对中美关系的研判与应对预案。
重视国内市场。在积极提振外贸的同时,还要高度关注与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增强贸易韧性乃至经济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贸易理论与经验上说,一个极具规模且统一的国内市场会形成“母国市场效应”,从而形成出口竞争优势。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更好地统筹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国内需求与国际需求、国内“三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与国际“三链”。(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