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时评 | 期待中欧树立应对贸易摩擦的典范
日期:2024-06-25 作者: 浏览:217次

正当舆论对中欧贸易摩擦是否会升级为“贸易战”担忧之时,一则暂时利好的消息在6月22日传来:中欧双方商定,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启动磋商。同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会见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时表示,中方多次敦促欧方回到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共识的正确轨道上,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并早就做好了磋商准备。

首先选择磋商,而不是贸然开打“贸易战”,说明双方看待贸易摩擦还是比较理性和克制的。磋商为中欧双方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平台,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立场,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寻求达成共识。这有利于维护贸易规则,有利于促进双方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理解,也有利于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23日报道称,欧洲联盟发言人表示,欧盟与中国经贸官员就对华电动汽车关税案的磋商“坦诚且富有成效”,双方将继续磋商。由此看来,我们还是有理由对这次磋商取得较好结果抱有期待:

一是中欧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欧双边经贸合作拥有较强的韧性,目前,中国仍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场,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2023年,中欧双边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7830亿美元,中欧双向投资不断扩大,投资存量超过2500亿美元。近年来,中欧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欧双方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改善营商环境、世贸组织改革、金融业双向开放和监管合作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成果和共识。在欧盟提出加征关税的举措时,宝马、奔驰等欧洲企业纷纷反对,他们认为加征关税将会阻碍欧洲车企的发展,同时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

二是中欧在电动汽车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当下,中欧在电动车领域的紧密合作,不仅仅关乎双方经济发展,更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为世界电动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欧洲凭借其深厚的汽车工业底蕴、优秀的研发能力和知名的品牌,可为电动汽车进一步普及贡献力量。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辆,但目前各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还比较低,例如欧洲新能源车占比为18.5%,北美为8.3%,亚洲为2.8%,若没有中欧合作,4500万辆的目标恐难以实现。中欧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深度整合,通过技术共享、供应链产业链合作等方式,中欧可携手降低电动汽车生产和消费成本,加速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的普及,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三是打压并不能阻碍中企竞争力的提升。在市场竞争中,产品和服务好不好,并不是由代表某个利益集团的政客说了算,而是消费者最有发言权,市场表现才是风向标。纵观历史,从当初的钢铁水泥,到光伏产品,再到电动汽车,“中国制造”在崛起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杂音,有些国家也不断竖起贸易壁垒,发起“双反”调查。但短期的阵痛并没有妨碍中国企业崛起,“中国制造”的招牌反而越擦越亮。例如,中国企业比亚迪成为欧洲杯的全球合作伙伴,为欧洲杯提供绿色出行服务,这很好体现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认可。作为汽车工业的先行者,欧洲应该拿出该有的自信与中国企业进行开放的合作和竞争,而不是随着美国挥舞关税的大棒,伤人伤己。

中欧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磋商,不仅是一场贸易争端的解决过程,更是双方探讨深化合作、探索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体现。特别是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之下,中欧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体,若能够通过磋商达成共识,将为其他国家更好应对贸易摩擦、避免“贸易战”树立典范。

以和为贵,以磋商等形式解决问题,是中国一贯立场。但若欧方一意孤行,中国将会采取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诉讼等措施,捍卫自身正当合法权益。我们希望磋商“坦诚且富有成效”的状态可以持续下去,我们也希望欧方能以更加成熟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贸易摩擦,我们更希望磋商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欧经贸合作,为创造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世界贡献力量。(来源:中国贸易报)

 

安徽省进出口商会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省进出口商会)”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日内与商会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如未与安徽省进出口商会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联系方式:

电话0551-62622500/0551-62622158 

邮箱shhybⓐaccie.org.cn